欢迎来到 中安在线 | 安徽新媒体集团 主办
天气预报:
商务合作:189 1968 1620

“一把芦蒿”长成名牌产业

时间: 2021-11-29 10:00

您当前的位置 : 中安在线 >> 市县经信信息  时间:2021-11-29 10:00   收藏    打印

  前不久,“新村芦蒿”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,并作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色产业,走上了央视新闻。

  “一把芦蒿”是如何长成名牌产业的?近日,记者来到阜南县新村镇,一探芦蒿产业的成长故事。

  小雪时节正值农闲,阜南县新村镇的万亩芦蒿生产基地却别有一番景象:暖意浓浓的大棚里,村民们正忙着采摘、打包,种植户孙其友则忙着联系货车给客户发货。

  “今年我种了10多亩白蒿、40亩青白蒿。现在上市的是白蒿,虽然它的口感不及青白蒿清脆、芳香,但因其上市早,弥补了市场上芦蒿的空缺,现在地头批发10元/斤,每亩一年三四茬能收入万元。”孙其友告诉记者,若是能经过村里的冷藏保鲜库储存,进而实现错峰上市,亩均收入还能再增加。

  如今这样红火的“新村芦蒿”,孙其友和乡亲们盼了20多年。

  上世纪90年代,孙其友和同乡从南京返乡种植芦蒿。几乎就是从这一时间开始,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,很快就达到万亩规模。

  随着种植面积扩大,小户经营、粗放管理、品种繁杂等短板也逐步显现,到2010年左右,当地的芦蒿种植面积萎缩至百亩上下。

  脱贫攻坚战打响,新村镇通过多方调研考察,发现芦蒿市场需求量大,而当地既适宜芦蒿种植,又有群众基础,随后将芦蒿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抓手。

  然而,不少村民担心再走之前的老路子,积极性并不高。

 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,重振芦蒿特色产业,当地政府在与种植户签订保底收购协议、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,解决销路问题的同时,拿出扶持政策,给予新种植户每亩200元奖补,老户带新户给予每亩100元奖补,并成立了新村镇芦蒿种植协会,统一种植技术、统一田间管理、统一质量监测,对农户实行全程化服务。

  于洼村民张文宾第一个响应,试种的几十亩芦蒿一年下来亩均收益8000多元。

  已外出跑运输3年多的孙其友也回来了:“有技术、有销路,在家种植芦蒿,不比风餐露宿跑运输挣得少。”

  目前,新村镇芦蒿种植面积发展到1.7万余亩,带动农户约1.5万户,人均年增收6000元左右。在新村镇的示范带动下,阜南县芦蒿种植面积近2万亩,年产芦蒿3.2万余吨,年产值超过3亿元。

  走出泥泞的“新村芦蒿”,迎着霞光拔节生长。

  这两年,为了提升芦蒿的质量和竞争力,推动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,当地政府与南京农业大学、安徽农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,在育苗、栽培、深加工等方面提供技术支持,并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了芦蒿产业发展规划,还申报了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长三角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。

  在当地政府的积极争取下,种植户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、村集体经济组织融资难、融资慢等问题,也得到有效解决。截至今年9月份,省农担公司为新村镇芦蒿产业担保授信金额5855万元,授信105户,户均授信金额55.76万元。

  “不仅没走老路,在专家的技术支持下,我们的芦蒿品质更受市场认可,价钱要比一般的芦蒿高出一截。”说起现在的“新村芦蒿”,孙其友和乡亲们信心满满。

  着眼于把芦蒿种得更“香”,新村镇又展开了新的计划。“目前,我们正开展电商销售培训,拓宽芦蒿的线上销售渠道。”新村镇党委书记张亮告诉记者,下一步,当地将在做大做强芦蒿种植产业的基础上,努力打造集种植加工、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芦蒿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“芦蒿小镇”,让更多群众靠着“新村芦蒿”鼓起腰包。

来源:阜阳日报  编辑:徐玥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  ①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各媒体稿件和图片,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。

  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观点,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 ,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。转载的稿件或图片若涉及您的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处理,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本网亦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。

安徽新媒体集团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:189 1968 1620

Copyright© 2006-2020 Anhuinews. All Rights Reserved

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412017000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-2008002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208228

安徽新媒体集团旗下网站:中安在线安徽国企网新徽商网中安汽车网中安教育网中安旅游网

图片新闻

中安在线 | 安徽新媒体集团版权所有

商务合作:189 1968 1620